时间: 2024-07-15 09:36:14 | 作者: 废气处理设备
为了推动钢铁企业“由黑变绿”,邯郸市近年来坚持把生态治理作为最大民生,抓住生态文明时代企业绿色发展机遇,以环保倒逼工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着力补齐生态短板,还老百姓更多的蓝天白云。
烟囱林立,黑烟滚滚。在人们的印象中,钢铁行业一直是“傻大黑粗”的代名词。与这一印象不同的是,近日在河北省邯郸市的几家钢铁企业,记者看到的是“花园式”的工厂、现代化的厂房、超低排放的设备。
为了推动钢铁企业“由黑变绿”,邯郸市近年来坚持把生态治理作为最大民生,抓住生态文明时代企业绿色发展机遇,以环保倒逼工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着力补齐生态短板,还老百姓更多的蓝天白云。
行走在河北省武安市裕华钢铁有限公司(下称“裕华钢铁”),记者仿佛置身于一座“花园式”工厂。从裕华钢铁那座颇具战国时期建筑特点的仿古城门进入厂区,沿着铺满红色透水砖铺就的路面迤逦前行,道路两旁,青砖白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风格小楼映入记者眼帘。道路尽头,在茂竹修林的掩映下,苏州园林特有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尽显古韵之美。穿过花墙的月亮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厂房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些都是委托专业景观设计院设计的。”裕华钢铁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按照方案,厂区内不仅要实现美化、绿化、景观亮化等“三化”,还要打造三个公园和一个小型广场,里面包含20多米高的喷泉和各种花草树木。这些工程即将完工,厂区将实现“一步一景”,成为4A级工业旅游标准厂区。
在裕华钢铁炼铁车间,记者看到,地上盘着的所有管线都被白铁皮包裹得严严实实。管线以外的地面都铺着瓷砖,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整个车间看起来干净明亮。
“高炉出铁、出渣时,会散发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过去这些都无组织排放了。现在被全部密封起来,送到末端处理环节,由环保设施做处理。”车间里的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对记者说,现在的工作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工人师傅的心情也好了。
作为绿色标杆企业,裕华钢铁的情况并非个案。据邯郸市市长王立彤介绍,近年来邯郸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全市钢铁、焦化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已有782家公司实现了无组织排放全口径治理。
在离裕华钢铁不远的新金钢铁有限公司(下称“新金钢铁”),是武安市第一家完成SCR装置的企业。刚上马的SCR超低排放装置将在厂区内实现“白烟”变“青烟”。3套SCR超低排放装置的总投资高达2.2亿元。新金钢铁执行总经理陈丹峰和记者说,烟气进入SCR超低排放设备之后,首先会被加热,并加入催化剂,脱掉氮氧化物;然后进入脱硫塔,通过4层工艺把二氧化硫去除掉;之后就是湿电除尘,把颗粒物含量降到每立方米10毫克以下;最后才是脱白,就是把白烟去除掉。
“通过这套流程,颗粒物的排放量可以降到10毫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硫降到35毫克/立方米以下,氮氧化物降到50毫克/立方米以下,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的要求。”陈丹峰说。
作为钢铁之都、京津冀大气净化传输通道“2+26”城市群中的主要城市,邯郸市钢铁企业近年来一直承受着“去产能”与环保督查的双重压力。
在环保倒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同时,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给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据邯郸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夏志祥介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与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联合印发了《环保“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对环保“领跑者”给予适当政策激励。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协同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决反对、官僚主义,针对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任务,按照污染排放绩效和环境管理实际要,科学制定实施管控措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政策给走绿色转型的钢铁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坚定了它们走主动环保的信心。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环境政策专业副主任施涵和记者说,绿色环保已成为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创建绿色标杆,就是为自己购买了一张10—15年后的营业执照,否则就要被社会淘汰。
“绿色发展一定不是一句空话,对于钢铁行业而言,企业要在科技、环保上真正投入‘真金白银’,才能实现绿色转型。”裕华钢铁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华和记者说,在绿色、科技、环保方面,裕华钢铁近年来先后投入30多亿元,实施了100多项深度治理工作,重点做好超低排放、无组织排放、无尘化输灰、调整运输结构、产品结构升级等“五大文章。”
“随着政府不断出台差异化的管控政策,对我们这些愿意付出代价去投资、去投入环保设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新金钢铁董事长高扬说,为实现节能减排、守护一片蓝天,新金钢铁近年来先后投入22.16亿元,升级环保装备,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全流程环保治理。通过治理,公司每年可消减二氧化碳665吨、消减氮氧化物3052吨、消减颗粒物176吨,100%实现固废综合利用。
“以前,面对环保督查,一些钢铁厂态度消极、被动和悲观,犹豫要不要整改和搬迁,主动环保和绿色改造升级的意愿不强烈;如今,一批优秀的钢铁企业,斥巨资主动上环保设备,在态度上实现了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转变。”E20环境平台董事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傅涛对记者说。
环保倒逼钢铁企业“由黑变绿”,只是邯郸市实现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邯郸市着力补齐生态短板,先后出台《邯郸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邯郸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明确了7个方面、56项绿色发展指标,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邯郸市产业体系偏重。为摆脱路径依赖,我们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王立彤和记者说,邯郸市三次产业体系由2012年的12.7∶53.6∶33.7调整优化为2017年的11.1∶48.6∶40.3,主导产业由钢铁、煤炭、建材、电力“老四样”,变成钢铁、装备制造、食品、煤炭、纺织服装“新五强”。
邯郸市工信局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周延明和记者说,尽管“一钢独大”的情况还没有彻底扭转,但钢铁行业本身也在变。2017年,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实现汽车用钢“整车造”,品种钢比例达75.5%;汽车用钢260万吨、家电板1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15%。
随着工业气质的改变,邯郸市的蓝天也日渐增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邯郸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6.82,同比下降22.1%;PM2.5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7%。今年4至9月,PM2.5浓度累计下降率在河北省排名第一。
“转型升级令邯郸的发展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邯郸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与2012年相比,2016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68%,煤炭消费量削减701.76万吨。每亿元GDP贡献公共财政收入由2009年的432.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00.3万元。
如今,当地人在介绍邯郸时,提“钢城煤都”的少了,说“成语故乡”的多了;提“黑色资源”的少了,说“绿色资源”的多了。邯郸在变,变化勾勒出的是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路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