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华体绘平台app_官网司官网! 网站地图
热门关键词: 车间布袋除尘器, 除尘布袋, 华体绘平台app,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废气处理设备

轻装上阵!茶叶包装再“瘦身”

时间: 2024-04-30 23:00:11 |   作者: 废气处理设备

  近日,国家发布了茶叶包装“瘦身”标准的新要求,怎样的茶叶礼盒才能“过关”?“瘦身”国标的最新修改内容主要涉及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包装质量、用于计算空隙率的商品必要空间系数等。而包装层数、包装空隙率是以往检查容易存在不合格的项目。

  每年3月到5月是春茶上市时间,也是传统的茶叶旺季。记者在电子商务平台看到,进入4月,不少茶叶新品上市,当中有不少包装精致的礼盒。如一款龙井茶礼盒,不仅搭配诗画,还赠送一把画有西湖胜景的扇子,茶叶净含量150克。还有一款红茶乌龙茶拼装礼盒,里面用印花小罐分装,内里烫金花纹彰显品位,茶叶净含量189克。一款白茶礼盒,木盒内还用陶瓷罐分装,茶叶净含量200克。这些礼盒的售价大多在150元以上,且客服表示产品“符合”国家茶叶包装“瘦身”规定。

  耀亿国际茶叶批发商业市场是白云区最大的茶叶市场,主要是做普洱茶、白茶等批发零售。记者走访时看到,大部分商户以销售茶饼为主,一个茶饼约350克重,售价约三四百元。“贵群号”茶业公司老板林先生对记者表示,他们主要做订制生意,会帮助客户一并订制礼盒,礼盒的尺寸、设计都是按照每个客户需求制作。“普洱茶从炒茶到压饼大概需要十天,做成茶饼后客户用礼盒装上就可以了。”问起茶叶包装“瘦身”国标,商户们则表示有所耳闻,“前两年包装新国标出台时,一些不合格的包装已下架。”林先生取出现有礼盒给记者查看,只见该礼盒包装只有两层,加上包裹茶饼的纸,不超过三层。

  走访时,执法人员和计量专家在现场随机抽取了两款产品做模拟测试,其中一款“陈皮白茶”,内包装有一层塑料薄膜,也算作一层。因此包装层数有四层,符合目前国标要求,但不符合将于明年3月实施的第2号修改单“不超过三层”的要求。“在计算包装层数时,紧贴销售包装外且厚度低于0.03毫米的薄膜不算一层,但最外层包装内的完全包裹内装物的塑料薄膜算作一层。”广州计量院高级工程师傅忆宾说。

  傅忆宾介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近日批准发布的GB 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第2号修改单(以下简称“第2号修改单”)中,修改的内容主要涉及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包装质量、用于计算空隙率的商品必要空间系数等。

  其中,包装层数由现行规定要求的“不允许超出四层”调整为“不超过三层”。销售价格在200元以上的茶叶及相关制品生产组织应将包装成本控制在15%以内,其他生产组织应将包装成本控制在20%以内,“如茶叶礼盒的售价是298元,那么它的包装成本应该控制在298×15%=44.7元以内。”

  在包装材料上,第2号修改单要求茶叶及相关制品包装不应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质量方面,要求茶叶、茶制品、调味茶的商品包装质量应不大于内装物质量的8倍。

  值得关注的是,第2号修改单将茶叶及相关制品细分为“紧压茶”和“其他茶叶及相关制品”,规定紧压茶商品必要空间系数(以下简称k值)为9,其他茶叶及相关制品k值为13。

  但“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安吉白茶、武夷岩茶、云南大叶种茶、单丛茶、毛峰、白毫银针、白牡丹、寿(贡)眉、陈皮k值取20,叶类和花类代用茶k值取60”,此项条款内容发布即实施。

  “k值的变化结合了茶叶不一样的产品间密度差异,考虑茶产业发展现状和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标准更科学地对不一样茶叶产品作出了限制过度包装的要求。”傅忆宾说,紧压茶(如茶饼)k值下降了,意味着紧压茶的包装空隙率要求更严格了。

  傅忆宾提醒,相关生产企业要留意第2号修改单的实施日期,避免超标。零售商也应对有关标准和修改单有所认识,在进货时应该留意商品包装层数、标注净含量,包装材料是不是贵金属和红木,必要时让生产公司可以提供商品包装的检验报告。

  据悉,除了发布即实施的内容外,第2号修改单其他修改内容实施日期为2025年3月1日,即其他新增和修改内容都有约12个月的实施过渡期。在实施日期前生产的符合GB 23350—2021的商品可销售至保质期结束,在2021年12月31日前已上市且在保质期内的或免除标识产品保质期的商品可继续销售。

  “我们呼吁商家根据第2号修改单内容及时作出调整包装。”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松洲市场监管所所长潘伟表示,为更好地指导广大经营主体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第2号修改单内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普及相关知识,确保宣传活动的实效性。“从检查情况去看,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观念都在逐渐改变,商家都在强调‘绿色’‘环保’‘自然’。”潘伟表示,下一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行为依法予以查处。消费者如遇违反标准的产品,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馈。